省级统筹下的上海研究生教育发展与

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思考

束金龙 廖文武

 

一、省级统筹下的上海研究生教育发展之外部及政策环境

省级统筹主要指在研究生教育发展新时期,中央政府转变工作职能,将一部分教育管理权力下放到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统筹、协调、服务和管理,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引领高校开展各类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改革试验;探索体现区域特色特点的顶层制度设计和制定各种教育发展与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强化监督责任,建立和健全内外部质量保障及评估体系,促进和推动省市级区域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1.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政策定位与新目标及其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教育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规划和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等。事关研究生教育持续发展和研究生教育改革方向等问题基本上尽在其中。

可以说,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未来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线路图,提出了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战略目标,也提出了解决深层问题的顶层设计。有了好的顶层设计,关键还要脚踏实地去落实。如“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特色办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软肋,主要原因是政府办学,政府管、办、评不分离。因此,如何落实“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又如“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其核心是确保社会组织是独立、客观和公正的第三方。惟有社会组织的权力在阳光下运作,“独立、客观和公正”的评估监测才有可能。这些都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新要求。此外,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宏观层面对未来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战略,以及如何提升教育内部质量和建立外部质量评估体系都发出强烈信号,并部署了具体的新任务及实施方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十八条明确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并提出了五项重要的举措: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基本标准。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最顶端,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事关国家人才战略,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肩负着无法替代的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和发展,已迈入了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但是,与研究生教育强国相比,差距依然很大,主要表现为培养质量还比较低,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远远不够,整体竞争力不高,服务社会能力不够。因此,无论从服务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还是就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现状而言,都必须把发展的重心从扩大规模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深化内涵的轨道上来,争取早日实现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转变。

2. 2013~2014年推出的重要改革举措

2013年,我国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改革力度空前。710,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在北京联合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拉开了我国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序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以后,我国研究生教育史上又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必将载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光辉史册。出席此次会议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讲话中指出,研究生教育必须认清方向,以世界眼光对国际大势作出科学判断,以历史眼光对发展方位作出准确把握,以全局眼光对肩负使命保持高度自觉。她强调,必须充分认识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重要性、紧迫性。随后,三部委发布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28条改革举措。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一条主线,以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为两个着力点,从优化类型结构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总体需求。

此后,又相继发布了《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和《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等重要的文件。总体来讲,研究生教育改革蓝图已跃然纸上。具体来说,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综合改革举措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改革招生选拔制度;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健全导师权责机制;四是改革评价监督机制;五是深化开放合作;六是强化政策和条件保障。目标是实现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五个转变”:发展方式从注重规模发展转变为注重质量提升;培养类型结构以学术学位为主转变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培养模式从注重知识学习转变为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人才质量评价方式从注重在学培养质量转变为学习期间的学业表现与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能力并重;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时代的转变。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2014年,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教育领域改革的精神和上述文件规定,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发展与改革举措频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连续发布了8个重要相关文件及附件:《关于开展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关于做好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平台试运行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的通知》,以及《关于开展2014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工作的通知》。2014115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延东以“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全面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为题作大会报告,强调指出 “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问题导向,大力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创新驱动发展、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高端人才”、“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解决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围绕经济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坚持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着眼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改革培养模式,把握好规模与质量、借鉴与弘扬的关系”。这些会议精神和文件,无一不是牢牢抓住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这个核心,对评估和质量保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如果说,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新规划是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与持续发展的发动机,2013~2014年以来发布的这些配套政策规定(含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无疑为发动机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燃料。发动机的每一声轰鸣,都在召唤着研究生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深化。

二、省级统筹下的上海研究生教育现状与面临的挑战是推动和深化研究生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内在动力

目前,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目共睹,上海的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无论在规模还是在数量上,都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和了解上海的研究生教育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尤其是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和改革密切相关的学科建设等条件与环境问题,这是深化研究生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内在动力(因)。

1.上海研究生教育发展和学科学位点建设状况及问题所在

上海现共有548个学位点,覆盖了学科目录的13个学科门类和92个一级学科,涉及502个一级学科点;分布在9所部委属高校和15所上海市属高校。截至目前,上海共有66所高校,其中19所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24所是硕士研究生培养高校。目前在校博士生有2.9万人,硕士生10.6万人。

上海高校学科布局结构持续优化。据统计,在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中,上海高校在建的一级学科点数排名全国第7位,少于北京、江苏、湖北、山东、辽宁等省市,仅为北京的52%、江苏的59%;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数位列全国第3位,分别为北京市的52%、江苏省的78%;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比例达48%,排名全国第1位。从上海学科布局结构和学科发展水平来讲还是比较合理的,部分学科名列前茅。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全国第三轮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结果,上海高校前四档学科数均位居全国第二。

根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简称ESI)数据库20143月公布的数据,目前上海共有10所高校、68个学科的综合影响力进入ESI全球前百分之一,7个学科进入全球前千分之一,前百分之一和千分之一学科数量在全国各省市中均稳居第二位。近年来,上海坚持以人为本,逐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学科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涌现出一批高端领军人才和以优秀中青年学者为学术带头人的研究团队,造就和培养出一批以青年千人、青年拔尖人才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为代表的青年后备人才,为未来学科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上海的学科人才培养优势。

而学科学位点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学科前瞻布局不足、部分学科重复设置过多、学科发展水平差异过大、高校间学科发展不平衡。从规模看,上海高校在建的一级学科点中,部委属高校和市属高校分别建设了329个和173个,两者贡献率分别为65%35%。从水平看,上海高校跻身全国前三档的111个一级学科中,部委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分别拥有99个和12个,两者贡献率分别为89%11%

2.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现代化对研究生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新需求及其问题探析

在经济全球化、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研究生教育成为培养科研主力军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上海的科技发展与竞争战略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经济结构转型、人民群众自身发展以及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等都对现代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一是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随着上海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上海经济步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明显加快的城市发展,特别是2013年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都需要大批高层次复合性专门人才,从而大大促进了对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巨大需求。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满足上海的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水平智力和高质量人才的需要,如何实现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同频共振,是上海研究生教育领域迫切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实际问题。

二是人民群众自身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36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十多年,我国GDP翻了两番,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处于改革开放桥头堡的上海,2013年正式跃居世界GDP第九大城市,2013GDP3500亿美元,人均GDP1.5万美元(按2013年常住人口计算)。上海早已由生存型消费转入发展型消费阶段,广大上海人民群众对通过接受良好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发展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以及更好地服务国家与社会的愿望愈加迫切,也更为多样化。因此,只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才能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才能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层次、多样化、高质量专门人才教育的现实需求。诚如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指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需求的可靠保障。研究生教育也更不例外。

三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与发展对现代教育的需要及期望。按照人均GDP水平,上海已经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行列,是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教育作为整个社会的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基础工程和战略设施,应该走在上海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最前端。一方面,教育现代化是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现代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近年来,特别是在研究生教育与社会需求上,同样遇到诸多问题与矛盾:人才的教育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的适应性不够,经费投入有待加大,教育质量有待提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有待加强,教育国际化进程有待加速,等等。这些现实问题与挑战,恰恰说明了上海的教育现代化没能很好地跟上上海大都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

三、制度设计和创新是保证省级统筹下的上海研究生教育发展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成败之关键

根据组织变革理论,组织变革的动力分为外部力量和内部力量。前文的阐述与分析表明,上海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力已然成熟。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组织变革应该采取何种方式或模式,亦即上海研究生教育发展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及运行的问题。为此,我们对上海研究生教育未来发展与改革提出了以下七个方面的战略思考与措施。

1.科学制定学科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提升上海高校学科水平,优化学科布局结构,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20133月起,上海市组织开展《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2014-2020年)》研制工作;2014430,上海市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专题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了《学科规划》。学科建设总体目标是:通过科学规划、重点建设、动态调整,形成布局合理、高峰凸显、高原崛起的学科布局,形成与上海地位相匹配的高校学科体系。学科建设任务包括:建成一批高峰学科和构筑广阔高原学科。高峰学科分四类:第Ⅰ类高峰学科建设目标是一级学科保持全国第一,学科总体实力达到世界领先;第Ⅱ类高峰学科建设目标是一级学科努力趋近全国第一,若干学科方向达到世界一流;第Ⅲ类高峰学科面向市属高校,建设目标是若干学科方向达到世界先进,培育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团队;第Ⅳ类高峰学科的建设目标是成为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学科,通过错位竞争、同城协同,使上海该类学科整体水平进入国内前两名。高原学科分两类:第Ⅰ类高原学科的建设目标是一级学科进入国内前三名或前20%(前三档);第Ⅱ类高原学科面向市属高校,建设目标是特色学科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建立上海高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

编制和发布质量年度报告有利于推进研究生培养单位树立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有利于主动开展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自我检查与评估,有利于建立与完善质量管理常态化工作机制,逐步提升研究生教育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质量报告包括学校和学科评议组专家两个维度,其发布内容广泛,包括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学位授权学科、专业情况,研究生招生及规模情况,研究生培养过程,学位授予及研究生就业情况,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成效情况,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情况等。质量年度报告的发布形式则按学年度发布。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于每年1031日前将本单位上一学年度质量报告报上海市学位办,同时自行在各单位网站首页或信息公开栏对社会公布。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以适当形式对社会公布上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3.构建市级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平台

随着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的推进,上海市学位办与市教育信息中心专门就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信息化工作,组成顶层设计专家小组,进行系统分析、调研、论证和统筹。根据“总体规划、分段推进、衔接权威、标准统一、信息共享、深度挖掘”的建设原则,按照实际的建设目标、建设目的、建设范围等多方进行统一、全面、系统规划;按学位数据资源特点建立标准数据结构和标准数据接口,明确市学位平台自身的定位,同时将全市所有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有关的市级数据资源内容衔接,采用统一的标准格式合理规划和组织,并通过提供的数据接口形式与已有的权威系统相接壤;在确保数据资源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的基础上,实现相关业务流程与管理流程的深度融合,以及数据流层面的自我关联和支持,确保数据资源池中的数据流能够为市学位平台的所有用户都提供共享、周到、最大化的服务。在总框架设计和功能定位上,一方面对接国家相关部门的信息平台,另一方面服务上海市市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相关教育服务机构,以及各学位授权单位的各类信息需求与功能需求,信息化平台的功能定位要为政府放权、单位自主、社会评价提供便利。

4.制定学位授权点定期合格评估的方案

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是我国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及学位质量,进而促进上海学位点整体实力的持续提升,上海正在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开展硕士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和合格评估机制研究,并将出台相关文件,包括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硕士学位点合格评估的实施办法。在指标内容上,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学术发展规律为依据,重点突出硕士生的教育培养规律;以学生成长过程培养质量为抓手,强调符合学术本身的内在逻辑。在指标体系构建上,注重系统性与科学性、统一性与发展性、可比性与准确性,实施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评价。上海市合格评估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学校自评阶段,2014~2018年,上海将于每年年初公布建议自评的学科名单,学校按计划分学科进行自我评估;第二阶段为抽检阶段,到2019年,全市根据高校自我评估结果,对自评不合格、问题较多、学科水平评估排名在全国后20%、未参加学科评估、在上海地区排名末位、或自评后退步明显的学位点进行抽检;第三阶段为省级统筹阶段,抽检不合格学科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撤销后,相应指标将纳入省级统筹增列,并依次开始下一轮(年度)学科合格评估。

在此过程中,首先必须厘清学科评估与学位点合格评估的概念内涵。我们认为“学科评估”是对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排名比较。而“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是指对具有授予学位资格的专业或学科进行评估,重点在于人才培养质量。其次要思考建立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指标体系,给出关键指标和非关键指标及其参考要素,给出合理权重和量化的学位点合格线。第三,关于自选指标的问题。由学位点自行提出一些指标,这些指标当然不能与现有规定重复,它可以有定性的描述,且重点要突出自身特色。第四,评估信息数据的更新问题。采集的评估信息数据对评估结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为此每年必须对信息数据进行及时更新,上海目前正尝试开展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年度发布制度”是信息更新的重要平台。我们将在2015~2018年各培养单位上报学位点自我评估的数据和《自我评估总结报告》的基础上,每年汇总分析和归纳上海的评估结果,并逐步在“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平台”上向社会公开,以便用于国家和第三方评估机构的随机抽评。到2019年,将如何配合实施学位授权点的抽查,还是否需要再进行评估数据更新等,也是值得大家商榷及深思的问题。第五,专项检查。我们将在2015~2018年间进行专项检查。每年在上一年度建议自评的学科中选择部分学科,根据培养单位的自评总结报告情况实地进行专项检查。第六,建立和健全一支热爱并熟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且相对稳定的专家队伍。要充分依靠市级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队伍,分别建立一批市级学术学位学科评议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形成相对稳定的评估专家核心队伍,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自评专家还应包含行业专家。

5.进一步推进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

上海市在推进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工作过程中,高度重视政府统筹调整和高校自主调整相结合,通过制定支持政策,给予高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引导高校积极开展自主调整,并将调整出来的指标用于校级调整加强宏观管理;通过学位点合格评估及其他有效措施提高政府统筹调整的力度。高度重视需求导向和质量导向相结合,强调学位点动态调整必须以满足国家和上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前提,从战略上对学位点进行优化布局;同时重视质量导向,积极撤销学科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低下的学位点,注重招生计划调控与过程动态调整相结合。

6.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上海市多年来主要采取对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实行双盲评审、硕士学位论文抽检、优秀学位论文评选等三种方式保障学位论文质量。这三种方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衔接,以期达到监测、检查、激励的有机统一。

1)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制度。2000年开始至今已经实施了15年,通过随机抽检和分类监控结合的方式,每年抽检4000余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采用隐去作者和评审专家信息的“双盲”评议,提高评审结果的公正性;由学校对“异议论文”进行复审等处理,维护了学生的权益。“双盲”评审为培养单位提供了可量化的指标,强化了研究生和导师在学位论文环节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

2)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采用一般抽检和重点抽检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教育部文件要求的基础上,我们对同一导师同年度指导多位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在职人员获得硕士学位者、延期超过一年以上(不含一年)获得硕士学位者、硕士留学生等,抽检比例提高至10%左右;对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认定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的导师所指导的硕士学位论文连续三年内全部抽检;申请保密的硕士学位论文解密后一年内全部抽检。

对于专业学位论文的评议要素,在制定了上海所有36个类别的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评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再次组织专家充分研讨,形成了有别于学术学位的学位论文评议要素。上海市学位办在全市范围内公布抽检结果及相关信息,并根据抽检结果进行问责和调整资源配置。

3)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成果评选。自2000年开始开展上海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坚持宁缺毋滥的评审标准,达到了激励、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7.深入推进上海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改革的探索

在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实践进程中,上海以《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的要求为指导,针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快速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社会认同度不高、人才培养理念相对滞后、与行业结合不够紧密、质量标准缺乏,以及被人戏称“地位被矮化、招生盈利化、培养学术化、管理边缘化”等不良现象,积极探索改革路径,缜密做好顶层设计,以质量为先,以标准为魂,围绕“培养规格行业化、知识能力复合化、实习实践制度化、导师队伍双师化、考核评价系统化、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六化”模式构建与实践,深入开展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还需要结合国家对应用型高层次创新专门人才的更高期望,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发挥龙头和引领作用,协同各种创新资源,积极招聘、引进集聚人才,以进一步提高上海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总之,省级统筹下的上海研究生教育发展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已为我们绘就了美好的蓝图,我们将在国家新的发展与改革战略和目标定位的指引下,认真总结经验,探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创新教育和培养模式,加快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切实提升教育质量,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选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年第1期)